《音乐艺术》(bob体育在线投注学报)2014年第2期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5-04-29浏览次数:3749


思维·观念


居其宏:中国近现代当代音乐史研究的多元历史观

文章回顾不同历史阶段下中国近现代当代音乐史研究中的历史唯物论音乐史观、庸俗社会学音乐史观、西方中心论音乐史观、崇古主义音乐史观,并倡导当代语境中音乐史观的多元并存。

沈 冬:听见“中国性”──四海唱片的艺术之声

该文以唱片为主体史料建构有声音乐史,考订1960~1980年代台湾四海唱片公司出版的50余张艺术类唱片。并援用“中国性”概念,诠释这些唱片的整体意义与深层脉络。

秦萌 戴嘉枋:思想改造适应新的社会角色的转变——1949~1956年上海交响乐团的成立及创作演出情况

该文聚焦1949~1956年间上海交响乐团从上海市政府接管到乐团正式定名的发展历史,及此期间乐团的演出及创作情况,旨在说明乐团在不同社会环境下的生存状态,探究职业音乐家群体社会身份的转变。

宫宏宇:上海开埠后教会音乐活动研究

该文探讨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初期,上海开埠后天主教和基督教 ,新教传教士在此的音乐活动,具体涉及天主教会和基督教会的音乐活动、教会学校的音乐活动、传教士对中国音乐的研究三个方面。

蔡丽红:突破、超越、融合:中国音乐教育近代转型的历史问题与当代意识

作者希望重新认识并超越中国音乐教育近代转型的历史问题:由“中西”体用之争转化为中国与世界共存;将“古今”问题转化为反思与创新的重构;融合“激进”与“保守”主义,探索音乐教育的新视野。

李丽敏:论中国弹拨乐器在古代的社会身份及审美特征

文章通过对中国传统弹拨乐器发展历史的梳理,通过对不同乐器在不同历史时期获得不同社会身份的表述,以及对各种乐器音乐审美特性的分析,回顾了历史,揭示了社会赋予乐器的审美诉求反过来又塑造了社会音乐审美心理这一音乐文化的历史规律。

华 伟、陆彬:对于田野考察中音乐音响采录工作的思考

该文在音乐形态和音响形态视角下,以音乐音响采录工作为切入点,以录音工艺为技术支撑,结合采录获得的音频分析实例,解读并思考采录工作和音乐人类学研究之间的内在关系及其发展趋势。

张俊杰:京房六十律与西汉易学宇宙论

该文通过对西汉易学的学术史回顾,寻找京氏乐律学出现的学术背景,分析其内在缘由及理论内涵,以此来解决西汉易学的宇宙论与京房六十律的关系问题。

历史·传统

——第二届宋代音乐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专栏

陈应时:宋代琴律理论中的“自然之节”论

文章关注宋代琴律理论中的“自然之节”,该理论初见于北宋琴家崔遵度的《琴笺》,后为北宋科学家沈括所继承,南宋琴家徐理在其《琴统·十则》中对此作了更进一步的探讨。

刘再生:姜夔人文精神的历史定位——兼论姜夔与抗金将领交往对其爱国精神之影响

该文以姜夔的音乐诗词作为直接史料依据,对其一生的爱国理念和人文精神加以学术梳理。同时,反思“阶级分析论”和“唯成分论”的史学观念,对姜夔的历史定位予以再评价。

赵维平:宋教坊的形成、内容及与唐教坊的关系考

关于宋代教坊学界多有研究。该文主要关注唐宋教坊的传承关系,认为北宋所接受的教坊旧制是晚唐、五代的仗内教坊内容,与盛唐玄宗朝的教坊同名而实不同。

赵玉卿:姜白石俗字谱歌曲译谱之节奏研究

学界对姜白石俗字谱歌曲节拍节奏的解译仍存有不少分歧。该文梳理诸家研究成果,秉持“一字一音”的观点,认为有定节奏的小节线不适合姜白石俗字谱歌曲谱的译解,按照“均拍”观点解译更符合原貌。

康瑞军:“新史学”与宋代音乐研究的学科语境——写在“第二届宋代音乐研究国际学术研

讨会”之后

作者从亲身参与历届宋代音乐史会议的感受出发,就研究范畴、学术环境、研究主体与目标等方面,阐述对近年来“新史学”影响下宋代音乐研究理念及实践之意义的思考。

黄艺鸥:北宋都城汴京的音乐文化与声音景观研究

该文运用声音景观理论(soundscape),勾勒北宋徽宗时期汴京城宫廷音乐、文人音乐、市民音乐交相辉映的独特声音景观,阐释不同社会角色的人们如何运用音乐进行政治文化对话与文化身份认同。

分析·研究

钱亦平:精确设置精心雕琢——古拜杜林娜《为羽管键琴和打击乐写的音乐》的语言、技法和结构

古拜杜林娜写于1972年的二乐章套曲《为羽管键琴和马克·别卡尔斯基打击乐器组写的音乐》,被评价为“大师级的精心雕琢的作品”。该文从语言、技法和结构三个方面对其创作手法予以具体分析评述。

杨和平:流体结构及其衍变逻辑——徐孟东《交响幻想曲》音响技术分析

该文从动机衍展、集合运动、结构逻辑三方面讨论徐孟东《交响幻想曲》,讨论其从古琴曲提取动机并衍展多主题、控制集合群的主体特征(G11)、通过不变子集递延获取流体音响之效果等手法及其积极意义。

肖武雄:由杨立青三部胡琴与乐队作品看其管弦化语言的变迁

该文选择杨立青的三部胡琴与乐队作品为研究对象,总结分析其管弦乐语言变迁的过程与创作经验,探讨作品渗透出的“现代中国之声”的手法与技术。

蕾:叙事结构与音色策略——杨立青协奏曲系列作品分析

以民族独奏乐器与交响乐队相结合的“协奏曲”体裁是杨立青音乐创作的重要领域。文章着重从结构与音色两项表现参数入手,从叙事学角度探讨其“协奏曲”系列作品的线性结构逻辑,并进一步从音色角度论及其从“线”到“面”的结构力作用。

扬:梦境、融合与自我构建——聆听王斐南作品印象

文章聚焦于青年作曲家王斐南的个人创作,尤其是其三部颇具个性的“独角戏”,认为最能体现其个人独创性及内心世界的题材是“梦境”,其创作态度则是以“多元融合”为核心内涵的新性格主义。

芳:音乐作品接受阶段的自律性特征——以肖邦《第四叙事曲》为例

该文以肖邦《第四叙事曲》为例,通过阐述作品的无标题原则、形式内涵等自律特性,进而通过演奏录音、欣赏实验等证实这一现象,指出认识音乐作品在接受阶段的自律特性对于音乐实践活动的重要意义。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