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艺术》(bob体育在线投注学报)2016年第2期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6-09-29浏览次数:17325


分析·研究

钱亦平:中国风格钢琴创作的成功探索——纪念王建中先生

作者饱含深情地回忆了王建中先生的生平往事,并认为追求“中国风格”和“中国韵味”是王建中先生钢琴音乐创作中始终贯穿的精神,他在中国风格的和声调性语言、现代技法、色彩意韵、结构手法四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

贾国平:自由的梦想——谭盾《道极》的音乐分析

文章通过紧扣乐谱与音响文本的音乐分析,阐述其独特的作曲技术构成与个性化音乐语言的特征,并以此论证作曲家如何通过自由创新的作曲实验而成功踏上一条自我的音乐之路。

王州王耀华:中国传统音乐纵向结构的构成要素特点及其结构功能

文章从声部思维、音高要素、节拍、节奏要素、音色要素等方面论述中国传统音乐纵向结构的构成要素特点及其结构功能。

佳:学科系统化与研究精细化的产物——论南音学形成的学术轨迹

文章通过简要回顾南音学的学术发展史,通过微观研究、地方性研究对其整体研究的学术推动,包括如何实现学术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旨在为其他分支学科的建设提供可资借鉴的参考依据。

历史·传统

秦:论上海“飞地”音乐社会的政治与文化空间(下)

文章通过五个部分的论述,提出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殖民主义设立了上海“飞地”是中国近代社会的“历史场域”,由于上海“飞地”的特殊性营造了一个“音乐社会”,支撑这个“音乐社会”中的人与事的“特定机制”即是上海“飞地”的特殊性建构的一个生态链。

孙继南:《诚》:李叔同百年乐歌新发现——兼及周玲荪唱歌教材与李叔同歌曲史料研究

因平湖李叔同纪念馆王维军先生提供《诚》谱而相继发掘的周玲荪《中学歌唱集》和《高中歌唱集》两本歌集以及《秋夜》《送别歌》等“新材料”,都说明李叔同歌曲研究还有一段漫长的道路需要我们一步一步走下去。

微:伶影浮沉弹指廿年——《良友》画报之音乐资料全面整理与菊坛珍萃初步解析

文章在对《良友》中所载各类音乐资料作数据统计、全面概览的基础上,首先进行数据分析和分类整理,继而针对其中的戏曲珍萃,择其要者作逐一重点解读。

朱国伟:双音乐钟转型之路:从战国中期到西汉早期

文章着重关注战国中晚期和汉代的出土钟,旨在厘清双音编钟消亡的轨迹。编钟在战国晚期至汉代早期有一次明显的转型,梁和调音方式发生重要变化,西汉早期有过短暂的重兴,西汉中期后双音钟逐渐退出舞台。

翻译·解读

谢锺浩《音乐和文化理论》译者序

《音乐和文化理论》无论从音乐学、社会学还是从文化批判的角度看,对于理解音乐作为人类的一种表意形式,理解音乐对于人类社会的形成和再生产所起的重大作用,都无疑做出了相当重要的贡献。

[]谢泼德、[]维克

谢锺浩译:《音乐和文化理论》部分内容选登

文章选自《音乐和文化理论》第二章,作者从亚文化理论和风格问题、雷蒙德·威廉斯和艺术的社会特点、结构的同源性和音乐分析、结构同源性理论及其问题、音乐、结构主义和符号学等方面展开讨论。

康瑞军:音乐中的社会关系写照:音乐表演研究的另一种可能(《作乐:演奏和聆听的意义》中译者序)

文章通过对作乐及与之相关概念的评析,结合《作乐:演奏和聆听的意义》一书的内容,探讨了该书的价值以及作乐理论对当下音乐表演研究的价值。

[]斯默

康瑞军洛秦译:作乐:什么是好的表演?何以见得?(《作乐:演奏和聆听的意义》部分内容选登)

作乐,是一种艺术行为,也是一种社会行为,但归根结底是一种政治行为。当我们作为表演者、听众或其他身份参与一场表演时,我们之所以觉得美好,是因为这场表演活动的内在关系与我们心目中的那些理想关系形成了某种默契。

彭莉佳:寻找具有艺术表现力的个性化嗓音——《释放天然的嗓音》中译者序

《释放天然的嗓音》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影响力最大的发声训练教科书之一,已被翻译成德语、俄语等六种语言,广为传播。克莉丝汀在著述中强调寻找具有艺术美感并富于表现力的个性化嗓音。

[]林克莱特

彭莉佳译:《释放天然的嗓音》部分内容选登

文章选取了译著《释放天然的嗓音》中“第一个研习日”“第八个研习日”“第十六个研习日”的内容,以飨读者。

读书·乐评

王清雷、陈洁:《曾侯乙编钟》编撰始末——本书发起、组织、资助人黄敬刚先生访谈录

《曾侯乙编钟》是有关曾侯乙编钟的重要科研成果。作者通过对黄敬刚先生的采访,力图探寻这部鸿篇巨著背后的故事,以记录中国音乐考古学发展历程中一个重要研究成果的诞生始末。

周小燕先生生平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