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音乐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对策暨纪念“兴城会议”30周年高峰论坛---嘉宾对谈(一)续一

发布者:唐天祺发布时间:2017-10-13浏览次数:1916

中国音乐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对策暨纪念“兴城会议”30周年高峰论坛



嘉宾对谈(一)续一




嘉 宾:汪涌豪(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上海文艺评论家协会会长),罗怀臻(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上海戏剧家协会副主席),欧建平(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所长),石川(上海电影家协会副主席),万木春(中国美术学院教授、人文学院副院长),居其宏(南京艺术学院教授),阎惠昌(香港中乐团的艺术总监)。


主持人及文稿整理:杨燕迪(bob体育在线投注教授、副院长,上海音乐家协会副主席,西方音乐史学会会长,中国音乐评论学会副会长等)


时间和地点:2016年11月26日(上午),bob体育在线投注图书馆学术报告厅。



(续)




杨燕迪:谢谢欧老师。谈了很多舞蹈界的情况。这个时代是空前繁荣的时代,但是也是一个问题丛生的时代。我觉得欧老师提出了很严肃的问题。下面请上海电影家协会副主席石川老师作为电影专家谈谈这个领域的情况。


石川:我觉得电影是所有艺术门类中离艺术本体最远的。我参加这种论坛很多,但常常是跟资本家坐在一起,跟各种官员坐在一起。刚才说这是繁荣的时代,也是混乱的时代,电影像一个悖论,像一条被人扔进河里马上要淹死的鱼。20世纪90年代我们没钱,大家都为钱着急,那个时候好像是一条鱼离开了水被抛到岸上,那时候鱼会窒息而死。本世纪以来,特别2012年以来,大量的资金涌入到这个行业,现在水太多了,现在电影产业就面临被淹死的危机。

这样的状况下,很难在电影圈子里谈文化、谈艺术。这种巨大的商业机制,足以把一切非商业的东西都碾碎。举例子说,今天的电影院就是中国30年土地财政、GDP发展的一个产物。可以把现在的影院总结成一个万达模式,就是说任何一个城市的市中心的一块地,政府把地拿出来,然后万达作为开发商进来,造一个大商场。一楼卖服装箱包鞋子、二楼女装、三楼男装。所有的城市都是这样的。到了商场的五楼你会发现有一个万达影院。在这样一个空间当中,电影就变成了一个纯粹的商业消费,跟你在里面购物、吃饭消费其他内容没有任何区别。

有没有其他的出路?最近中国建立了一个组织机构,叫全国艺术电影放映联盟,它的宗旨是我们要去放映没有太多商业前景而是质量品质很好的,有人文性的艺术片。但过去20年的事实证明,如果背后没有政府支撑,没有大财团的支撑,任何理想主义行动都会被现实击碎。

商业发行以外要建立艺术影片生存的空间。大家知道,我们有劳动人民文化宫、群众艺术馆、图书馆、博物馆等等,在我们国家政府的财政拨款系统中,电影院不是属于文化机构,不享受政府的财政补贴的,是纯商业的空间。但是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群众艺术馆这些是政府下面的,要么是财政全额拨款的,要么是享受财政补贴的。如果中国想尽力办好一个稳定的、持续发展的艺术院线,不妨在图书馆、文化馆、群众艺术馆等政府补贴的文化机构里面产生空间。我觉得就电影这个行业来说,它的商业压力会越来越大,人的心态会越来越浮躁。这种情况下我们出路何在,我还没有答案,希望大家给我答案,谢谢。


杨燕迪:谢谢石老师带来了全新的角度。电影是一个特殊的艺术行当,带有强烈的市场性维度,石老师提到需要政府方面的制度支持,我们希望如此。下面请中国美术学院人文学院副院长、美术史家万木春教授谈谈美术界的情况。


万木春:可能大家特别想了解的是美术界中艺术家和艺术理论家背后的心态。我讲三个人群,一个是造型艺术,国油板雕,即传统认识中的美术家;另一个团体是设计师,他们数量更大;第三个人群是艺术理论家或者是艺术史家。

美术在中国古代有很强的文人作画的传统,所以美术家骨子里觉得自己是文化人,至少他是这样要求自己或者定义自己的。另一个传统是从西方来讲,是19世纪的艺术英雄、反叛者,这个形象对艺术家的自我定义也起到重要的作用。但是,在现当代,过去的那种艺术已经不存在了,因为美术被大资本收编了。过去艺术是作品自己说话,现在艺术是作品自己不说话,而是需要有文章、理论,其实是一个市场、经济逻辑的问题,最后可能是钱和人情在说话。当代艺术出现的很多现象,表面上很多人不谈,因为要作出包罗万象的姿态,可在心里都有不满和斗争。这就是美术家的心态。

第二个人群是设计师,设计师是美术家里面出来的。但是在大概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设计从美术中分出来。设计这个团体现在在中国情况怎么样?他们是跟生活关系最为密切的群体,他们大概想把设计和美术离得更远一点,他们希望把数据变成准科学,他们把灵感、随意性的东西区别开,所以一般强调营销心理学、人体工程学,有倾向于科学的趋势。另外,设计界最近这些年热衷于传统中国文化热,希望把古代的造物和工艺的中国传统和设计扭在一起。他们希望从中国古代找到自己的文化源头。

第三个人群就是艺术史家。艺术理论和艺术史在美术界里面是比较边缘化的,大概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们系统地了解西方的学术,而且开始超越了旧的所谓鉴赏家式的学问的格局。我们开始注意到风格,还注意到风格和社会的联系,由此开始把对美术的研究和大文科的人文研究联系起来。近年来,历史学界和考古学界对图像特别看重,对中国中古研究的时候,大量运用墓室的壁画,大量运用图像作为证史。在更年轻一代的学者中,开始反思原先的艺术价值的绝对性,他们用图像、用视觉这个词,开始视觉文化的研究。他们要求你看达·芬奇的东西和现在的海报是平等的地位,很多年轻人这样想。我想这是我们大家所处的处境。

我非常同意各位的发言,与各位感同身受。我觉得根本的原因是,第一,世界的大文科都在衰落中,西方的人文学衰落比我们还厉害。第二,我们觉得改变国人的观念是漫长的过程。要中国意识到学术的独立存在价值,可能还有很长的路。最后,我觉得还是有希望,以后的人们回看我们这个时代,还是会有一些东西留下了。我感觉要注重一下身边的年轻人,年轻人是未来的希望,我们应该给年轻人更多的机会。谢谢大家。


杨燕迪:谢谢,万老师给我们带来全新的信息,也对年轻的一代抱乐观的期待。听了姊妹艺术界的发言,很受启发。现在我们有请南京艺术学院的居其宏教授,请他从音乐理论家的角度看看他对中国音乐的创作现状怎么看。


居其宏:两年前,习近平同志在文艺座谈会上讲话中指出,当代文艺创作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并且存在机械化生产,艺术沦为市场的奴隶,沾满铜臭气等问题。我认为上述这些现象在当代音乐创作中同样存在。就以第十一届中国艺术节和文化大奖参评的歌剧、音乐剧、舞剧、民族器乐和杂技剧的创作而言,确实也出现了一些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结合的较好的作品。但仍然存在不少问题。

问题一,某些主旋律题材的追风、跟风太盛。主旋律题材、重大题材,当然必须写,但对当代艺术家而言,选取这类题材进行艺术创作,非但是一种光荣神圣的政治担当,更是一项严肃崇高的创造使命。但某些人对这类题材采取投主旋律之机,取重大题材之巧的态度,蜂拥而上。结果是撞车而造成重复投资。

问题二,迷信大投资、大制造、大场面,存在奢靡之风。一部剧目的投资动辄数百万、上千万乃至数千万,舞台上搞人海战术,豪华服装、豪华场面。高科技的声光电技术一应俱全,唯独缺乏舞台戏剧作品最该有也必须有的艺术品的音乐戏剧魅力。有感于此,我本人发明了一个比喻,叫“花了钻石天价,买来玻璃碎渣”。

问题三,剧本艺术质量低下,是当代音乐戏剧创作的顽疾。当代音乐戏剧创作毛病很多,但最根本、最顽固的病症还是剧本创作质量不高。不少剧本情节违背情理、漏洞百出,戏剧内涵单薄,人物形象羸弱。

问题四,音乐创作的模式化和晚会化是当代音乐戏剧创作的常见病和多发病。某些作品,尽管时代不同,题材各异,也无论是歌剧还是舞剧或者音乐剧,仿佛是用一个模子,一个套路刻出来的。这个模子就是机械化生产,而非个性化创造。这个套路就是晚会思维,而非音乐戏剧性思维。

问题五,市场化对某些艺术品种造成戕害。交响乐、室内乐、歌剧、舞剧、民族器乐这些精英性的艺术品种如果全面走向市场,必然产生问题。可以举出中央民族乐团的民族乐剧《又见国乐》,我在这里点名批评。表面看来,此剧意在向广大听众普及和传承优秀传统音乐,实际上是将民族传统器乐经典碎片化和庸俗化。

刚才讲了很多问题,解决之道有没有,在哪里?要靠政府的支持,但最终还是靠我们自己,靠在座的每一个艺术家自己,虽然我们自己非常渺小,是一粒沙子,只要我们这粒沙子不忘初心——习近平总书记说得很好,保持艺术家的良心、职业道德,孜孜以求,坚持不懈,聚沙成塔,中国音乐的金字塔就会这样建成。






未完待续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