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艺术》(bob体育在线投注学报)2017年第3期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21-04-16浏览次数:1222

分析·研究


张振涛:记谱与韵谱/6
杨荫浏在智化寺“京音乐”调查中首先发现了传统乐种的抄谱与韵唱之间存在的“阿口”现象,谱本上抄录的“实字”与乐师们韵谱的“阿口”以及实际演奏谱之间都存在差异,这成为中国传统音乐呈现过程中的一套链条。

钱仁平:美美与共和而不同——21世纪欧美音乐理论学科教育教学研究课题综述与展望/16
文章概述了“21世纪欧美音乐理论学科教育教学研究”课题的缘起、过程与成果,梳理了中文语境下的“作曲技术理论”“作曲理论”“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等概念及其与音乐理论的关联,提出了在中国高等音乐教育体系中设立音乐理论与分析系等建议。

王旭青:《作曲与分析——音乐结构:形态、构态、对位以及二元性》中的结构诗学理论及其启示/21
贾达群教授该新著以作曲实践为立足点,以材料和程序作为结构诗学的主要观照对象,从多维、多元的认知范围和视角层层寻绎音乐结构形态的种种问题,论证音乐中的天然结构态、结构对位、结构二元性等结构现象。

叶思敏:斯特拉文斯基《三乐章交响曲》中的复调因素研究/27
《三乐章交响曲》有大量的复调段落,体现了复调技术对斯特拉文斯基创作的重要影响。同时,他对于这种技术的传承与创新,也充分展现了他的新古典主义音乐理念及强烈的个人风格。

孙剑:奏鸣曲式连接部中的“属延长”兼及贝多芬《第三交响曲》第一乐章相关评述与分析/36
文章以副部存在争议的贝多芬《第三交响曲》第一乐章为例,在古今中外各家观点基础上分析该曲的连接部,指出了“属延长”的结构作用。并且,进一步就贝多芬早期作品快板奏鸣曲式乐章进行分析,以阐明连接部中“属延长”结构形态与其类型。

孙月:音乐作品的叙事结构与感性行态——以肖邦《第三叙事曲》为例/46
文章通过肖邦《第三叙事曲》的作品实例去亲身示范与具体实施这种写作方法,着重从作品的叙事结构与感性行态上加以叙事与修辞,以音响感性作为研究起点,重点审视作品的体裁问题与深层内涵,进一步探究有关音乐作品的表演诠释与本体意义之间的关系问题。

思维·观念


修海林:韩愈音乐美学观的“性情三品”人性论基础——对《听颖师弹琴》《送孟东野序》的辨析与解读/55

韩愈的《听颖师弹琴》一诗,在琴史以及琴乐美学思想史上,具有特殊而重要的意义。韩愈《送孟东野序》一文,真正表明其美学追求与审美价值取向的论点,并非“物不得其平则鸣”,而是“择其善鸣者而假之鸣”这样一个论点。

宋瑾:走出音乐形式与内容关系的迷宫——叶纯之音乐美学思想探微/60
叶纯之在专论中划分了“外部形式”和“内部形式”,认为结构是完美、有力表现内容的保障。他将旋律当作“显示性符号”,指出它具有民族性和不可翻译性。叶纯之立足于情感美学,但也强调了形式美的重要性。

汤琼:叶纯之艺术史料的搜集与研究/68
文章通过对目前收集到的有关叶纯之的资料进行梳理和研究,试图从音乐创作、音乐理论、音乐学著述、音乐评论和社会活动等多方面对他的艺术道路和成就进行初步总结和评价。

项筱刚:叶纯之与香港国语时代曲/78


20世纪50年代的香港国语时代曲是香港流行音乐的一个重要部分,也是中国流行音乐通史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年轻的叶纯之就是在此时大踏步地登上了香港国语时代曲的历史舞台,成为是时香港国语时代曲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

历史·传统


孙晓辉:唐代乐判论议/85

唐代自中宗时期开始的吏部选官“书判拔萃”所用的一种应用文体“判”中,有涉及礼乐、仪注、乐律和琴学内容的“乐判”,始于中宗,盛于开元天宝,一直持续到中唐德宗宪宗时期。这一类音乐史料尚没有得到音乐史家的重视。

汪洋:缪天瑞台湾时期音乐活动考/99
文章以缪天瑞在台湾省交响乐团的音乐活动为考察视角,对台湾省交响乐团成立的历史背景、缪天瑞音乐活动的具体内容以及在台湾音乐史上的历史贡献作全面的述评。

李劲松、罗可曼:明代中后期徽班舞台上宗法观念的“立”与“破”/110
文章以史学为维,用文化史的眼光来审视明代中后期的徽剧帷幕内外,在典籍中找寻“考据”,描绘出明代中后期徽剧对宗法观念“立”与“破”的种种面相。

王艳莉:从《字林西报》看上海“孤岛”时期慈善音乐艺术的传播/117
上海“孤岛”时期,《字林西报》因其受租界的保护,在舆论受控的时期仍可较为自由地发表言论。这为我们了解那段特殊战争时期的社会文化提供了重要的资料来源。这一特殊时期,该报尤其大量报道了以“为难民筹款”“援助慈善机构”为主题的慈善音乐活动。

阮清河:略论越南外来弹拨乐器变迁的成因/126
越南古代音乐是在中国音乐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但也根据本国的实际情况进行了变革。这在弹拨乐器方面有明显的表现。究其原因,最关键的因素是语言。

吕畅:《史记·律书》“生黄钟”声数相配之谜/138
文章梳理历代相关乐律学文献,对诸家学者的不同观点进行总结,然后通过对《史记·律书》的版本,“生黄钟”所用数据的特点、内在的数理逻辑关系及其历史语境,对“生黄钟”声数相配之谜进行探讨。

翻译·解读

[美]布鲁诺·内特尔 著,秦展闻、洛秦 译:德黑兰的波斯古典音乐:变迁的方式(上)(选自《八个城市的音乐文化:传统与变迁》)/147
译文以伊朗的古典音乐为研究对象,主要聚焦其源头德黑兰市。近期出现的各种变迁方式——西方化、现代化、城市化和融合——从不同角度分别影响着德黑兰的音乐文化发展。作者用较大篇幅阐述了其在音乐生活、音乐理论和创作以及音乐表演这三方面的变化,并运用人类学相关概念,结合局外人和局内人的视角,提出了研究这些变化的分析模式。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