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昌勇教授主讲蔡元培讲堂第四十二期

发布者:伍维曦发布时间:2022-09-28浏览次数:141



20211221日下午,第四十二期蔡元培讲堂在bob体育在线投注汾阳路校区北416教室举行本期讲堂的主讲人上海戏剧学院院长黄昌勇教授以《上海:亚洲演艺之都的前世今生》为题带领大家走进上海这座亚州演艺之都的过去与未来,bob体育在线投注副院长刘英教授出席致辞,讲座由bob体育在线投注科研处处长伍维曦教授主持

黄院长认为上海1843开埠对上海文化的研究是一个重要起点黄昌勇院长以此将上海文化发展大致划分为近代时期、民国时期、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通过不同时期演艺空间的变化来审视上海这座城市的文化变迁。

1843年上海开埠至民国时期,上海经历了传统戏曲到西式演出和舞台型制的变迁。1870年前后学习仿建京式茶园,1900年后学习西式镜框剧场,建设新式舞台建立于1908年的“新舞台”位于外滩附近,是上海第一次引进镜框式舞台历经三次变迁的兰心大戏院作为典型的镜框式舞台,在上海的文化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比如春阳社在这里公演了第一部话剧,拉开中国话剧的序幕这批早期剧院代表着上海城市演出空间走向现代的第一步。

1911年之后,随着镜框式舞台的引入,上海的剧场类型开始变得多样化。民国时期的剧院基本可分为三类,以传统戏曲为主要演出内容的九星大戏院、好莱坞大戏院和以演出地方戏为主的四明公所可作为三类剧院的代表。上海的文化建设在1927-1937年的十年间得到了快速发展,达到剧院建设的第一个高峰,形成演艺产业的黄金时代,远东文化中心地位确立。这一时期在南京路一代形成的剧场集聚区直至今日依然承载着文化艺术传播的任务,即现在的演艺大世界。

50年代之后的30年间,上海城市性质、定位发生改变,由一个国际大都会变成相对单一的工商业城市,人们的休闲娱乐活动变得单一,大量剧场、影剧院被拆毁或挪作他用,失却文化中心的地位。在60年代,上海广义上的剧场仅存36家。同时,工人文化宫、少年宫等在50年代的建立,让民国时期文化专业化、市场化特征向群众文化、集体化转变。由此形成的群众文化特色依然影响着现在的城市文化建设。90年代以来伴随大规模城市建设,文化建设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议程2007年上海建设国际文化大都市目标的提出,2010年世博会的召开等等随着党的十八大召开,上海文化品牌打造,推动上海文化建设逐步迈向自觉时代,不断开辟文化发展的新局面以亚洲演艺之都的头衔,引领着中国文化的新征程

互动交流环节,艺术管理系主任沈舒强教授、音乐戏剧系主任安栋教授、民乐系主任刘灏教授就如何吸引观众走进剧院、针对不同演出类型的观众圈层化、如何打造具有江南文化、海派文化特色的驻演作品等问题与黄院长展开了热烈的交流讨论。随后艺术管理专业学生孙邵向黄院长请教,作为一名艺管人,在传承戏曲艺术方面可以做哪些努力?黄院长认为传统戏曲值得我们更好的去传承,传统戏曲所蕴含的艺术价值有待我们充分挖掘,而如何弘扬传统艺术之精华,除却对于表演艺术人才的培养、优质作品的创作之外,也需要艺术管理人才一起协同对剧目制作、成本控制、市场营销等一系列环节的综合考量。黄昌勇院长也在讲座中强调了传统文化的重要性,比如我们的民族音乐、戏曲等具有悠久历史的文化传承,应该更加发扬光大,凸显文化自信,这也是我们当代文化人的责任。讲座结束后,同学们意犹未尽,纷纷就各自的问题再向黄院长请教,并在交流中收获满满。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