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艺术》(bob体育在线投注学报)2022年第1期

发布者:李诗原发布时间:2022-10-27浏览次数:38

中国特色歌剧创作与研究

——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专栏(12)


吴佳 母语文化语境下的中国歌剧探索——与戏曲相关联的歌剧创作简析

母语文化语境下中国歌剧探索主要在于向戏曲靠近。这既在于使唱段呈现出类似戏曲的腔词关系,即戏曲音乐的“依字行腔”特征和腔式结构特征,又在于使歌剧这种外来戏剧样式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中得到必要的变通,并在表现形式和风格上得到本土化改造。


邱桂香 中国古代经典文学歌剧改编新探——来自浮士德题材歌剧的启示

中国古代经典文学歌剧改编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重要举措之一,但这一题材歌剧目前占比小,影响力较有限,制约其歌剧审美、教育、认知与文化功能在更深广层面的彰显。西方的浮士德题材歌剧在文学名著歌剧改编历史上具有典范意义,其多样化呈现与改编的成败得失对中国古代经典文学多样化歌剧改编具有借鉴意义。


王冬霓 中国民族歌剧及其戏剧性的再认识——兼论板腔体唱段的戏剧功能

板腔体唱段作为中国民族歌剧的识别特征,具有塑造人物形象、表达思想主题以及推动情节发展和矛盾展开的戏剧功能,但非戏剧性的集中体现。中国民族歌剧作为一种借鉴戏曲并在戏剧性建构和表达上具有中国特色的歌剧样式,是歌剧这一西方戏剧样式在中国得以本土化改造的结果,对中国歌剧的发展仍具有重要意义。


张宝华、于学友 新时代中国室内歌剧创作——体裁形式、题材内容、音乐风格及其评价

自“中国室内歌剧推广计划” 启动以来,60余部室内歌剧脱颖而出。这些剧目表现出对“室内歌剧”这一体裁形式的不同理解,也有着不同的题材内容和技术风格。但无论是室内歌剧创作还是关于室内歌剧的分析、评论和研究,都应有一个“价值追问”,进而形成“创造—解释—批评—艺术创造”的良性循环机制。


康啸 论《女武神》中的“洪丁动机”

瓦格纳歌剧中主导动机的运用是其音乐戏剧创作的核心手法,尤其是使表现角色人物的动机跟随戏剧情节的进行得以变形、发展。瓦格纳歌剧《女武神》中的“洪丁动机”与“狗”有着密切关联。这与瓦格纳对犬类生活的认识相关,“洪丁动机”的基本形态也正是模仿犬吠的结果。


历史•文化


王萍、孔义龙 从后川2040号墓磬镈组合看三晋地区礼乐传承

通过对后川2040号墓的墓葬情况、出土乐器的简要概述,以及春秋战国时期三晋地区乐器组合的梳理和礼乐特色分析,可以看出,磬镈组合源自晋国,又在三家分晋后仅有魏国继承其礼乐传统,从而探寻三晋地区音乐文化的发展与传承现象。


赵维平 唐代音乐重构的基础与可能性——写在“丝路之乐•唐韵回响”音乐会之后

在中国古代音乐史的研究中如何复原历史音响,使其成为一部有声的音乐风格史,长期以来是研究者们待攻克的难题。这项艰难的工作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至今经历了近一个世纪。bob体育在线投注于2022年1月5日举办的“丝路之乐•唐韵回响”音乐会,引起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也引发了对重构唐代音乐的基础与条件以及可能性的思考和探索。


武内惠美子 著 周耘 译 依据日本雅乐古谱复原唐代琴曲之研究

聚焦平安末期藤原师长(1138—1192)记写的乐谱《三五要录》《仁智要录》,通过丝丝入扣的缜密解析,认为其中的琵琶曲《石上流泉》与筝曲《千金调》实为两首唐代琴曲,昭示利用日本雅乐古谱解释唐代音乐的可能性。


刘英 “双重人”视角下的唢呐系乐种研究——读《苏北唢呐班百年活态流变研究》

《苏北唢呐班百年活态流变研究》是赵宴会教授精心撰写的力作,探讨了苏北唢呐班百年活态流变的历史发展,其基础雄厚、内容丰富、叙述独到,学术价值、实践意义、创新精神凸显,尤其体现出作者既作为唢呐班乐手又作为音乐学者的“双重人”视角。


李一茜 “文本田野”观:音乐学术期刊研究的另类视角

音乐学术期刊中呈现出的通常是音乐学术实践中的文本书写实践,作为专业知识理性的高度体现,也是学术社会的历史基石。从什么角度观察音乐学术期刊?以什么立场阐释音乐学术期刊?这涉及学术社会对如何构建现代学术知识生产系统的反思,也是音乐学现代学术实践在本土的“中国经验”写照与浓缩。



新文科 • 新视野 • 新方法


于阳、陈世哲、任时弘 新文科背景下的音乐科技学科建设

将“新文科”这一概念引入音乐学科,使得音乐科技作为一个学科应运而生。中国的音乐科技学科从计算机音乐起步,而今已发展为以人工智能和虚拟现实为代表,以新技术为支撑的新型学科。在新文科背景下,音乐科技在新一轮学科改革中脱颖而出。bob体育在线投注在音乐科技学科建设中作出了有意义的探索。


华伟、钟海 京族独弦琴的音色分析与音源设计—— 一种基于计算机音乐技术的实验

将计算机音乐技术用于独弦琴音色采样分析并设计制作采样音源,不仅能保存独弦琴的音色,以利于独弦琴音乐的保护和传承,还能利用采样音源进行独弦琴音乐创作,最终推动独弦琴音乐的创新发展。作为一项计算机音乐技术,独弦琴的音色分析和音源设计,需要更有效的技术手段,还要加强对独弦琴音乐的认识和理解。


韩启超 论昆曲女性行当嗓音的差异性(一)——以昆曲闺门旦与正旦歌唱颤音为例

如何界定同一剧种中的两个不同行当,尤其是相近行当之间的差异性?选择昆曲两个相近的女性行当:闺门旦和正旦,以唱腔颤音为着眼点,从声学的维度解读其歌唱的物理属性和生理机制,以期窥寻行当嗓音差异性的奥秘所在。为了进一步增加分析的效度,故采用同一演员分饰不同行当的嗓音样本作为研究对象。



分析•研究


孙怡 王建民的古筝音乐创作

王建民一直致力于民族器乐创作,除二胡作品外还创作了一大批古筝音乐作品。这些现代风格的筝曲体现出可听性与创新性、民族性与个性的统一,并在人工调式定弦、音高组织、和声语汇、节拍节奏、多声思维、曲式结构及非常规音色等层面运用了独特的技术手段,展现出王建民古筝音乐基于中国传统美学的传承与发展。


熊小玉、胡艺玮 齐尔品音乐技术理论的阐释

美籍俄裔作曲家、钢琴家齐尔品的对间法、半音化四音列、纯节奏乐章、鸟鸣等作曲技术均具有首创性;九声音阶、五声音阶及民间音乐素材的运用也具有独特性。齐尔品的音乐创作走出了从早期九声音阶单一技术理念出发,经“欧亚合璧”的东西方文化交融期,最终达到多元融合的路径。


周全、金秋 历史语境中的早期踏板记号:钢琴延音踏板记谱的早期历史与含义解读

延音踏板的使用是钢琴演奏中重要且普遍应用的技巧,但对乐谱中踏板记号的研究却非常有限。踏板最早的记谱出现于18世纪90年代,随后不断演变,至19世纪20年代才出现较统一的记谱方式。诚然,踏板记号无法准确标记踏板的实际运用,只能够模糊地记录作曲家想要表达的音乐效果,演奏者需要以历史语境为依据,在演奏中对踏板记号的含义进行诠释。


洪艳 畲人“打音唱”歌唱方式

聚居在中国东南部的畲人族群一直将歌唱作为生活的中心元素,具有独特的“打音唱”歌唱概念和“以直为美”的美学原则。畲人“打音唱”呈现出以叙事歌腔为旋律基础、以虚词扬声的听觉特征、“鼻咽共鸣”与“轻微头声”的音色基调以及突出“滑煞歌音”“顿促歌音”“伤音歌音”“水波浪歌音”“游移歌音”等润腔特点的美学原则。





Baidu
map